(
课件网) 《登快阁》 诗句内容解读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元丰五年(1082年)知吉州太和县时所作,时年38岁。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而得名。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是诗人任太和县知县时登快阁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为官在外的一种失意无聊和归隐故园的情怀。 导入 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一,“苏门六君子”即苏门四学士和李方叔、陈师道的合称。 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1045-1105 ▲黄庭坚 作家作品 黄庭坚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开创了江西诗派(陈师道、陈与义、曾几、吕本中等) ,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词风流宕豪迈。 有《山谷集》。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1045-1105 ▲黄庭坚 作家作品 黄庭坚 1045-1105 父亲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五岁 能背诵五经 七岁 写《牧童诗》。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二十一岁 第二次参加省试,中了第一名。 二十二岁 到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三十五岁 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 作家介绍 黄庭坚诗歌创作 主张 “以俗为雅”、“以故吐新”,强调运用古人词句要“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 点铁成金 文化常识 基础知识 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开创的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创作 文化常识 基础知识 深入探究:写作背景与开篇抒怀 【文本解读】 1.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在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时。当时他工作繁忙,与周围“俗人”同僚格格不入,内心烦闷。 这两句诗的开篇,就带着诗人的自嘲与牢骚。 【原文内容】“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深入探究:写作背景与开篇抒怀 【文本解读】 2.“痴儿”是他对自己的戏称,典故出自晋朝夏侯济的书信,原指“呆子才会认真处理官事”,但黄庭坚反用其意,说自己“了却公家事”———表面是说办完公事,实则是反话:本不想被官场琐事束缚,却又不得不认真完成。一个“了却”,道尽无奈:官卑职小,干得不痛快,却又无法脱身。 【原文内容】“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深入探究:写作背景与开篇抒怀 【文本解读】 3.办完公事后,他独自登上快阁,“倚晚晴”三字画面感极强:傍晚时分,独自倚靠在阁边,迎着晴光远眺。按封建礼仪,知县出行应前呼后拥,可他却孤零零一人,更显“痴”———这里的“痴”,不是真傻,而是不愿随波逐流的执着,也是孤独不遇的写照。 4.选择傍晚登阁而非“吉日良辰”,更见他不为游玩,只为在寂寞中寻求片刻解脱,借登临抒怀。 【原文内容】“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登阁所见:雄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