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这首词作于1925年 B.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点明创作地点 C. 该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 D. 词中“万户侯”指汉代最高爵位,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2.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kě)争流 怅寥廓(liáo kuò) B. 峥嵘(zhēng róng)岁月 挥斥方遒(qiú) C. 浪遏(hè)飞舟 橘(jú)子洲 D. 层林尽染(yǎn) 万户侯(hóu) 3.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江碧透(漫:遍布) B. 鹰击长空(击:搏击) C. 鱼翔浅底(翔:飞翔) D.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视……如粪土) 4.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②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 A. 屹立 苍茫 挥斥方遒 B. 站立 苍莽 意气风发 C. 独立 苍茫 挥斥方遒 D. 矗立 苍莽 慷慨激昂 5.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D. 粪土当年万户侯 6. 下列关于“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B. 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C. 词的标题与内容无关,如《沁园春·长沙》的“长沙”仅指地名 D. 词的上阕和下阕通常在内容上有过渡或递进关系 7. 将下列句子组成上阕的正确顺序( ) ①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③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④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A. ②④③① B. ②③④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困难,我们要像《沁园春·长沙》中的青年一样,风华正茂,勇往直前 B. 他在学习上好高骛远,总是脚踏实地地攻克难题 C. 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导,让我们受益匪浅 D. 同学们络绎不绝地走进教室,准备上课 二、文本探究 1. 结构梳理 上阕以“”总领,描绘了湘江秋景图;下阕以“”总领,回忆峥嵘岁月,其中“_____”一句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 主旨提炼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_____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3. 重难点突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怅”体现了诗人_____的情感,“问”则暗含_____的革命使命感。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通过_____(手法),象征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完成1-4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上阕描绘了哪些典型意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赏析“鹰击长空”中“击”字的表达效果。 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 结合创作背景,分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层含义。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题。 向困难进军(节选)———再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骏马在平地上如飞地奔走, 有时却不敢越过湍急的河流; 大雁在春天爱唱豪迈的进行曲, 一到严厉的冬天歌声里就满含着哀愁; 公民们!你们在祖国的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 会不会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 不会的,我信任你们甚至超过我自己, 不过我要问一问你们做好了准备没有? …… 呵,就在这个时候严峻的考验来了! 抗日战争的炮火在我寄居的城市中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