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25163

三下 3.6 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1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2628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三下,地球,形状,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课题名称 地球的形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程资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 教材简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形成了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他们对地球的形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调查了解到本校的三年级学生对地球的形状通过视频、画册、书本等媒体有一些感性的认知,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经历的漫长曲折过程,缺乏科学的认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仅仅是简单的灌输,没有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目前执教的三年级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也没有深入的了解知识的建立与扩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教学思想 我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和“中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重心下移,从学生立场出发,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建造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架桥铺路。 在课堂伊始,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知识。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再次强调了交流和倾听的习惯,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本节课通过借助时间轴,融入科学史,在四个有梯度的教学环节中逐步推进。从一开始通过介绍古人的天圆地方说,再到通过观察帆船进港的现象对地球是平的说法做出修正,认为地球是弧形的,再到月食现象推测出地球是球形的。从扶到放,比如船帆进港的模拟实验的设计,教师先扶一扶,为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设计。之后在活动中有向开放,互动生成,学生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船帆进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就一定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吗?这一质疑,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彻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接着放一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其他的形状比如圆筒形,半球形等表面弧形的形状均有可能。于是将地球是平的说法进行修正,认为地球是弧形的。在通过月食模拟实验证明推测出地球是球形之后,再次质疑这些都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测,并没有实证。之后的麦哲伦的环球旅行以及从宇宙视角观察地球的形状,都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质疑和实证,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螺旋式的提升。 我认为课堂应富有生命力。本节课的设计除了科学史这条主线外,还暗含了两条线:1.从观察推测到航海实证,再到宇宙视角观察和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表明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