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2448

13.2《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69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2,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致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掌握大海这一象征的意义,揣摩诗歌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聊聊与大海之间的故事。 二、作者专栏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十二岁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学习,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1812年的卫国战争,更激起了他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诗人在青少年时代,为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并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三、听读全文,感悟诗情 (一)认真感受全诗的情感,并进行标注。 (二)思考整首诗歌构造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 1.向大海("自由的元素")告别海之恋 2.与大海有关的一些回忆和联想海之思 3.发誓在“寂静的荒原”(诗人的流放地),绝不忘记大海海之誓 (三)两次告别情感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第一次告别是恋恋不舍,对大海的依恋、眷恋,第二次告别是一种坚定,对大海热爱的坚定,对自由的坚定,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四、分组研讨,研习诗意 任务一:六人为一组,自由讨论三分钟。 分析“大海”石岸”的象征意义,由大海联想到“拿破仑”天才”两位人物又蕴藏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可以从事物 的特点或背景入手) 明确: 1.大海—宁静时,是友人的絮语;汹涌时,是对命运的不屈———自由的象征、力量的象征。 背景拓展:《致大海》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在写作这首诗之前四年,普希金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俄国南部,辗转于基希讷乌和敖德萨等地。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了大量富于斗争精神的诗歌,并与当地许多密谋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者密切来往。1824年夏,沙俄政府又以“亵渎神圣”和“行为不端”的罪名下令将普希金押送到位于俄国北部、他父亲名下的一个小庄园“闭门思过”。在离开敖德萨时,普希金写下了《致大海》。 2.石岸———凝固的、令人厌烦的———象征黑暗的现实,是拘禁诗人的无边囚牢,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相关链接补充:拿破仑·波拿巴(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后来他又恢复了君主政体,自己当上了皇帝,成为压制自由民主、扼杀革命力量的暴君。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 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3.拿破仑———光荣的坟墓、伟大的回忆,苦恼里长眠———虽有惋惜,但更多的是嘲讽和谴责———对暴力统治者的强烈憎恨和抗议。 相关链接补充:天才指拜伦。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的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的诗中写道:“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 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召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鞠躬尽瘁,为自由而献身。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