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假如让你选择,你想走哪条路? 路 未选择的路 《外国诗二首》 弗罗斯特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罗伯特 弗罗斯特 (1874-196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的农场(位于美国) 《未选择的路》刻在弗罗斯特的农场的一条路上 资料助读 【连接材料1】 诗歌的灵感源于诗人的好朋友托马斯,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使他向弗罗斯特展示某种奇异植物或者奇特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他本来可以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从这种为未选择的路而长吁短叹中诗人悟到了一些东西,以第一人称写下这首诗送给托马斯。 【连接材料2】 弗罗斯特38岁时作出一个重要选择:辞去在师范学校教书的平坦、安稳的生活,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卖掉祖父留下的农场,来到大洋彼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家。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不久,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以它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这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后来,他先后出版了10部诗集,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这首诗既可以送给别人,也可以送给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岔路口,每个人都无法同时涉足两条路,都有“未选择的路”。所以,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人们的共同感受,具有普适性,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给人以启迪。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走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决定了/我迥异的旅途。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缓慢低沉,读出无奈、矛盾 缓慢低沉,读出无奈 语速舒缓,语气肯定 缓慢低沉,读出感慨; 最后两句,语气坚定 1 第一节:伫立思考 2 3 4 第三节:选择之后的惆怅 第四节:多年后的回顾和叹息 第二节:决定选择 理清结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节诗的主要内容。 1、朗读这首诗,说说诗中具体写哪两条路,根据1、2节,说说这两条路各有什么特点?(抓关键词句) 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平坦、笔直、通畅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人迹罕至 两条路 品读诗歌 2.在面临选择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加以体会。 品读诗歌 久久伫立 极目望去 可 惜 选择时: 选择后: 谨慎 思考 向往 遗憾 改日再见 难以再回返 决定了我迥异的旅途 留恋 无奈 坚定 做出选择不同寻常 多年之后回顾叹息 伫立路口思索选择 未选之路怅惘不已 未选择的路 慎重选择 人生之路 岔路口 人生岔路口 选 择 理清结构 寻找象征意象 树林 路 荒草 落叶 象征: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