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苏教版2019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 2.1 命题、定理、定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命题、定理及定义的概念.(数学抽象) 2.理解命题的构成形式,能将命题改写为“若p,则q”的形式. (逻辑推理) 3.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逻辑推理) 情景导入 同住一间寝室的四名女生,她们当中有一人在修指甲,一人在看书,一人在梳头发,另一人在听音乐. ①A不在修指甲,也不在看书; ②B不在听音乐,也不在修指甲; ③如果A不在听音乐,那么C不在修指甲; ④D既不在看书,也不在修指甲; ⑤C不在看书,也不在听音乐. 若上面的命题都是真命题,问她们各在干什么呢 1.命题的概念 新知探究 定义:可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作命题. 我们来考察下列两个命题: 命题 1:两个偶数的和是偶数. 命题 2:和是偶数的两个数一定都是偶数. 为了判断这两个命题的正确性,我们换一种语言来表述它们: 命题1:如果a是任意的偶数,b是任意的偶数,那么a+b一定是偶数. 命题 2:如果a+b 是偶数,那么a 和b 都是偶数. 对于命题1, 因为a是偶数,所以存在m∈Z,使a =2m. 因为b是偶数,所以存在n∈Z,使b=2n. 所以a+b= 2m+2n = 2(m+n). 因为m∈Z,n∈Z,所以m+n∈Z,所以 a+b 为偶数. 对于命题 2,取a= 3,b = 5,这时a+b= 8是偶数,但3不是偶数,5也不是偶数. 经过上述推理,我们可以判断命题1是正确的,命题 2是错误的. 根据命题的定义思考,命题可分为哪几类 思考探究 答: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判断为真的命题,即真命题; 另一类是判断为假的命题,即假命题. (1)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2) 有一个内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3)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如: 课本例题 (4) 对顶角相等; (5) 若 x2=1,则 x=1; (6) 若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其中语句(1)(2)(4)(6)判断为真,语句(3)(5)判断为假. 因而它们都是命题. ● 观察上述命题中的 (1)(3)(5)(6),这些命题具有怎样的表示形式 观察上述命题中的(1)(3)(5)6)可以发现,这些命题都具有 “如果 p,那么q”或“若 p,则q”的形式. 命题(1)中:p 是“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q 是“同位角相等”; 命题(3)中:p 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q 是“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5)中:p 是“x2=1”,q 是“x=1”;等等. 例如: 数学中,许多命题可表示为 “_____” 或“_____”的形式, 其中_____叫作命题的条件,_____ 叫作命题的结论. 如果 p,那么 q 若 p,则 q p q 概念归纳 课本例 1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 p 和结论 q: (1) 若 ab = 0,则a = 0; (2) 若 a<0,则 a>0; 解:p:ab =0,q:a=0. 解:p:a<0,q:∣a∣>0. (3) 如果二次函数 y=x2+k 的图象经过坐标原点,那么k=0; (4)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p:二次函数y=x2+k的图象经过坐标原点, q:k=0. 解:p: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对应相等, q: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 p,则 q ”(或“如果 p,那么 q”)的形式: (1)有一个内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解: 若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 60°, 则这个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课本例 2 (2) 对顶角相等; 解: 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 (4)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解: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解: 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课本例 2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若 a=b,则a2=b2; (2) 若 a2=b2,则a=b; 解:当a=b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