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衣》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B.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歌 C. 常用赋、比、兴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D. 《无衣》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征战诗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_____! A. 同泽 B. 偕作 C. 同仇 D. 偕行 3. 下列句子中,与“王于兴师”中“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B. 吾从而师之(《师说》)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 下列句子中,使用设问手法的一项是( ) A.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B.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C.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D. 与子偕行,共赴国难。 5. 下列对“与子同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你同穿战袍,强调团结互助 B. 与你同穿内衣,暗示亲密关系 C. 与你同穿战裙,突出行动一致 D. 与你共同作战,体现英勇无畏 6.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修我甲兵”相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B.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 下列对“王于兴师”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指君王出兵打仗,交代事件背景 B. 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紧迫性 C. 表现士兵对君王的盲目服从 D. 为后文“修我戈矛”提供动机 8. 下列对《无衣》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歌颂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 B. 表现士兵间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精神 C. 批判战争的残酷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D. 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填空 第一章: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开篇,强调_____,引出“修我戈矛”的备战行动。 第二章:进一步深化团结,从“同泽”到“修我矛戟”,体现_____的决心。 第三章:以“与子偕行”收束,突出_____的最终目标。 整体结构:重章叠句,层层递进,强化_____的情感。 2. 主旨理解 本文通过士兵间的对话,表现了战士们_____的精神,以及_____的爱国情怀。 3. 翻译句子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三、课内阅读 阅读《无衣》全诗,完成1-5题。 全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同袍:_____ 偕作:_____ 2. 下列对“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复使用“修我”,强调士兵们的懒惰 B. 武器种类不同,暗示战争的多样性 C. 从手持兵器到全身武装,体现备战的逐步完善 D. 表现士兵们对武器的过度依赖 3. 文中“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了( ) A. 从思想统一到行动落实的过程 B. 从个人奋斗到集体作战的转变 C. 从恐惧逃避到勇敢面对的心理变化 D. 从武器准备到战略部署的升级 4.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 5. 分析“岂曰无衣”反复出现的作用。 四、课外阅 阅读《诗经·小雅·采薇》(节选),完成1-4题。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 下列句子中,“思”字与“今我来思”中“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B. 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D. 今我来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