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40979

一《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27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60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答案,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关于孟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B.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 C. 提出“仁政”“王道”等政治主张 D. 著作《孟子》由孔子编纂而成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对曰:“王如知此,_____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A. 则 B. 其 C. 乃 D. 且 3. 下列句子中,“以”字与“树之以桑”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以战喻(用) B.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C.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D. 以五十步笑百步(凭借)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排比手法的一项是( )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下列对“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 B. 泥土中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发现 C. 涂抹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头发 D. 路途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发动救援 6. 下列对“非我也,岁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 B. 统治者推卸责任,归罪于客观因素 C. 体现孟子对统治者的批判 D. 强调自然灾害是导致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 7. 下列句子中,与“王道之始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B.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8. 下列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双重否定强调实行仁政的必然结果 B. 暗示梁惠王不可能实现称王的目标 C. 用反问句增强语气,突出孟子的自信 D. 与前文“民不加多”形成对比,强化矛盾 9. 下列对“王无罪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王不要怪罪年成,要从自身找原因 B. 君王没有罪过,是岁月的问题 C. 君王不应追究年岁的责任 D. 君王不要责怪百姓,要宽容大度 10. 下列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B. 强调“克己复礼”,恢复周礼 C. 提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D. 主张“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填空 全文以“_____”为线索,展开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孟子先以“_____”否定梁惠王的治国方法,再提出具体措施。 从“_____”到“谨庠序之教”,体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治理。 结尾以“_____”收束,强调统治者的责任。 2. 主旨理解 本文通过孟子的论述,批判了_____的错误,倡导_____的政治理念,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3. 翻译句子 (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课内阅读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1-5题。 选段: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时:_____ 夺:_____ 2. 下列对“养生丧死无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体现社会的和谐 B. 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丧葬问题 C. 暗示百姓对生活现状的不满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