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青山不老 教材pp.90~9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我国土地沙化的情况。 【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朗读法。 1课时 情景导入 师:昨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可爱和珍贵,我们也知道了地球孕育的不只是我们人类,还有许多其他的生物,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生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青山不老)。想一想:我们身边的树木会不会枯萎?(会。)那么为什么这篇课文要说青山“不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阅读他的事迹时,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也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段话所描绘的画面?(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2)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生:体会到树的茁壮、顽强、勇敢。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 3.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并概括。 (1)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院子里的小环境?(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二)细节感悟 1.学生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环境保护家园的奉献精神。老人的精神不老,所以青山也不会老。 2.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黄土为绿树提供了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紧扎、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人与青山的关系。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而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3.文中说: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是怎样?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试着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青山不老》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赞扬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了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到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教学中,教师用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