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做个“小当家” 第五课时 《三个和尚》 课题 《三个和尚》 单元 3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做个小当家” 的第五课时,单元以 “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为核心,融入品德教育与音乐实践。本课通过聆听《三个和尚》,延续单元 “合作与责任” 的主题,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理解 “团结协作” 的重要性,是单元中 “通过音乐渗透价值观教育” 的关键课时,同时巩固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知,提升音乐聆听与表现能力。《三个和尚》是动画《三个和尚》的同名配乐,由金复载作曲,采用民族管弦乐合奏形式。乐器与形象关联:板胡音色明亮高亢,表现小和尚的活泼;坠胡音色略带沙哑,表现瘦和尚的豪爽;管子音色厚重带鼻音,表现胖和尚的憨态;木鱼节奏的整齐与杂乱分别对应 “心齐” 与 “吵架”。结构与故事:音乐随情节发展分为 “小和尚出场→瘦和尚加入→胖和尚加入→吵架→着火→合力灭火”,通过旋律、节奏、力度变化(如着火段落乐器齐鸣、力度变强)表现故事冲突与解决。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感知简单节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会用自然声音演唱,对 “恒定拍” 有初步认知,能通过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情绪。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游戏与表演,对声音和图画敏感,乐于参与互动活动。对乐器音色的精细分辨能力较弱,难以将抽象的节奏与情绪关联,小组合作中易出现分工不清的情况。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能通过聆听板胡、坠胡、管子的音色差异感知不同乐器对音乐形象的刻画,分辨明亮、沙哑、厚重的音色特点,初步建立对民族乐器音色美的感知。艺术表现目标:能随音乐用肢体动作模仿三个和尚的形象,用课堂打击乐器模仿乐曲中的节奏,用动作、声音等方式综合表现场景,展现对音乐的理解与创意表达。创意实践目标:能结合生活经验用生活物品模仿乐器,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设计表演动作,在互动中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提升音乐实践中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目标:了解乐曲是中国动画的配乐,认识板胡、坠胡、管子等中国民族乐器,感受民族音乐与传统故事结合之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 互助共赢的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聆听分辨板胡、坠胡、管子的音色,对应 “三个和尚” 的形象;感受音乐与故事场景的关联。难点:用课堂打击乐器模仿乐曲中的节奏,小组合作时准确配合,用动作或乐器表现音乐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出示 “神秘声音盲盒”,依次播放板胡、坠胡、管子的声音片段,提问:“这些声音像哪种人物?”2. 播放改编儿歌动画《三个和尚》,歌词:“一个和尚挑水喝……”,提问:“和尚们遇到了什么问题?”3. 简介乐曲:“这是动画《三个和尚》的配乐” 1. 猜测声音对应的形象,用手势模仿(如板胡→抬手,管子→弯腰)2. 跟唱儿歌,回答问题:“三个和尚没水喝”3. 初步感知乐曲与故事的关联 用 “盲盒”“儿歌” 激发兴趣,建立声音与形象的初步关联,为后续聆听铺垫。 二、新课教学 1. 听!音乐里有什么?播放《三个和尚》动画,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与音乐,分辨故事片段。2.乐器小侦探(一):小和尚的 “声音身份证”播放其演奏片段,提问:乐曲中是哪个和尚先出现?代表乐器是什么?出示板胡图片3.乐器小知识讲解板胡,讲解:板胡音色明亮,像小和尚活泼灵巧。4. 乐器小侦探(二):瘦和尚的 “声音密码”提问:第二个和尚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给人什么感觉?出示坠胡图片,播放其演奏片段,讲解:“坠胡音色沙哑,像瘦和尚豪爽。”5.乐器小知识坠胡:是河南特色乐器之一,专为“河南坠子”服务6.乐器小侦探(三):胖和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