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64008

10.1 认识民法典 表格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1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9420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0.1,认识,民法典,格式,教学设计
  • cover
《认识民法典》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核心素养总目标中的“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学段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对法律的基本认知,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法治观念 ,懂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以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同时,要在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等方面同步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段内容中的“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对法律保障生活的示例性说明和诠释。从公民权利保障看,青少年与其他公民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此共性让《民法典》和青少年生活关联紧密,因而本课选取它为学习内容,高度贴合青少年生活实际。本课共分三框,“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和“保障财产权”。先用一框整体了解民法典,再提供两框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校园欺凌容易侵犯)的“人身权”“财产权”学习,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本框“认识民法典”主要探讨了民法典的内容、地位、保障体现、运作原则等。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广泛参与。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和作用,初步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初步具备主动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和能力,知道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但因为生理和心理仍不成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好奇、敏感、爱逞强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容易受网络信息、他人唆使和不良行为的影响等特点,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制度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存在认识上的错误。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敬畏法律、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优越性的法律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目标 1.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认识民法典。 2.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民法在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3.通过分析民法典相关条款和具体案例,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形成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认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民法典所确立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新课导入 案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了解民法典。 呈现问题:观看视频,谈谈你对民法典的认识。 活动任务: 根据视频,完成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用简短的视频介绍民法典,将抽象的法律具象化,降低难度,同时能够迅速导入到课题。 探究新知 探究一:正确认识民法典 【情境材料1】 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结合下列材料,说说民法典是如何保障我们在不同阶段的权利的? 预设学生答案: 学生1:民法典设立了胎儿利益特别保护制度,维护了胎儿在继承领域的权利。 学生2:民法典明确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责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