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67652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倍的再认识 说课稿

日期:2025-09-1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226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三年级,上册,认识,课稿
  • cover
比较度量,揭示本质 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再认识》,它是基于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一节串讲复习课。课前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为什么分数很难学? 分数很难学,以致于到现在,德国人形容某个人陷入困境时,还常常引用一句古老的谚语,说“他掉进分数里了” 。 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分数的学习也是学生最头痛的知识点之一。 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后,我们总会碰到这样的习题: 把5米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 )。 这组题目,每次都会有人错,因为学生搞不清楚,同样是每段,为什么答案是不一样的。 其实,这组题目之难,反映了用分数来表示量的多少与关系的紧密水平之间的混淆,即量与分率的混淆。这种混淆,一直在困扰小学数学教师们。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何在?笔者认为,其不在分数问题解决,而在于“分数认识”这一环节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看老师如何上。 1.把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个; 2.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个,也就是每份占全部的1/2。 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从中可以看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数量与分率混淆了。因此,学生也把这两个1/2当成同一件事看待。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二分之一个,每份是总数的二分之一。以此类推,把5米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5/8米,每段占全长的5/8。错误由此而来。 思考二:先学习表示分率的概念还是先学习表示量的概念? 以俞正强、朱国荣老师为代表,他们从学生学习数的经验以及与为后续学习小数服务的角度,认为应先教表示数量的概念,也就是先认识二分之一个,三分之二个等等,然后再结合量来学习分率。还有就是以人教版教材编写专家为代表的,先学习表示分率的概念,再学习表示数量的概念。究竟孰优孰劣,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量能不能脱离数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1/2个能不能脱离1/2来教学。笔者认为整数和分数从本质上来讲是有区别的。整数可以说是计数单位1的累积,所以它可以直接数出来。但分数不行,它必须先均分,产生分数单位,再进行计数。而这个分数单位,本质上就是一个率的概念,即1份是几份的几分之一。 第二个问题是:当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若干份之一个,每份占全部的若干分之一。这里把1个单位量平均分产生的分数它所表示的数量和分率,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但意义不同,既表示数量时的1指的是1个物体,表示分率时的1指的是其中的1份。也就是说表示数量时,分数表示的是除法定义,1除以2=1/2个。表示分率时,分数表示的是份数定义,也就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1份是2份的1/2。而把多个单位量平均分产生的分数,如把5米平均分成8份,每段长5/8米,每段占全长的1/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数量和分率不仅意义不同,形式也不一样了。但不管是把1个单位量平均分,还是多个单位量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1个单位量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如1/2个月饼即1个月饼的1/2,5/8米即1米的5/8。可见,在使用上,分率比数量更具有普适性。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人教版教材编写专家们的看法,先学习表示分率的分数,再学习表示数量的分数。 思考三:表示分率的分数是基于何种学习经验产生的? 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时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比较它们的差(相差问题),另一种是比较它们的比率关系(倍比问题)。例如“A有2朵花,B有8朵花”这个情境中,一方面可以从相差方面来比A和B的数量,“B比A多6朵”;另一方面,可以先将一个量确定为标准量,通过判断另一个量(比较量)里面有多少个标准量,来比较两者的比率关系。如用A作标准量,B里有4个A,B是A的4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