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340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2709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 cover
语文·部编版(RJ) 六上 新教案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哉、巍”等7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多读,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语言文字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话和文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伯牙鼓琴》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读准“汤”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 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 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1)“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 (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2)读出感情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教师先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自读,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理解文言文。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文言文。 2.出示课件: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有注释的字词就借助注释来理解,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再者,借助工具书,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理解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而理解整篇文言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正确理解课文。 五、品读“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学到这里,你知道伯牙和锺子期是什么关系吗 用一个词来表达。(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知音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2.疑问:他们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呢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音乐)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和锺子期是知音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了什么 你会怎样赞叹 (2)请带着赞叹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3)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