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枯竭/拮据 龋齿/踽踽独行 折耗/损兵折将 B.泛滥/门槛 粘贴/拈轻怕重 拾荒/拾级而上 C.虐待/噱头 磐石/罄竹难书 调档/调兵遣将 D.皈依/瑰丽 契约/锲而不舍 人间/间不容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践踏 销蚀 滋养 标识 B.残害 回报 激发 竟赛 C.先决 威胁 修定 映照 D.遗撼 敬畏 底蕴 班秃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生之路坎坎坷坷,充满着不幸和灾难。为此不少青少年在命运的打击下茫然迷惑,对生活中出现的逆境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任何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的行为,都是弱者的表现。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为此,基于对过去不少青少年轻视生命的教训,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及人生意义的教育尤其显得重要。 A.无所适从 B.漠视 C.皈依 D.基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活动,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B.对王先生捐给村小学的十万元钱,村委委员中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C.随着一场大雪的到来,使华北地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旱情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要彻底解除旱情还需要更多的降水。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 王学进 读了10月9日“青年话题”翟春阳先生《感恩不应是件令人恐惧的事》一文,心有戚戚焉。春阳先生针对杭州某小学一次班会的主题———当你与妈妈两人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时,你是选择生还是死,表达了“感恩不是还债,不是伪孝、愚孝”等观点,我完全赞同。 我发现,这类生命教育很有市场,不仅小学在搞,中学在搞,连大学都在搞。在我编辑的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澳洲少女的眼泪折射了什么”的文章,作者系本地一所著名中学的语文老师。他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设计了一个心理游戏:写下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五个事物(可以是人、东西或者需求、心愿等),然后一样样进行放弃,看看最后留下什么。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在游戏中异常活跃,而澳洲少女在课外则哭成一团。为什么?因为她们没法在God(上帝)和friend(朋友),God(上帝)和parents(父母)之间做出抉择,只能用眼泪表达她们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类似的活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也曾搞过,心理学老师胡建兵给100多名学生开了一堂心理游戏课:每名同学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的名字,然后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其中一位,在纸上划去一位,然后是划去第二位,最后剩下父母。 缺乏生命教育应该说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是到了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老师们试图用此种方式刺激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殊不知,动机虽好,可由于方式不当,结果却南辕北辙。 就以杭州某小学的此次班会主题为例,在生死抉择中,近1/4的孩子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这就是说,这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活,而这一结果恰恰是设计者不愿看到的。按照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学生应该选择让妈妈活下来,标准答案也是这样。否则,学生就是自私的,是缺乏感恩心的表现。 这里,老师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以亲疏远近、贵贱高低来区分生命维度,硬是将生命等级化,这恰恰是不懂得敬畏生命所致。其实,从本原意义上来说,生命都是同质、平等的,凡是生命都值得敬畏。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施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