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所在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鲁教版五四制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数学 九年级 第一学期 鲁教版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单元呈现方式 教材自然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锐角三角函数 (P24-P29) 2 30°,45°,60°角的 三角函数值 (P30-P33) 3 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P34-P39) 4 解直角三角形1 (P40-P43) 5 解直角三角形2 (P44-P45) 6 三角函数的应用 (P46-P50) 7 测旗杆的高度 综合实践作业 8 锐角三角函数科普阅读 跨学科科普阅读 9 锐角三角函数初高衔接 两角和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二、单元分析 1.教材分析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借助函数的概念,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建构和量化,是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整合与提升,为复杂背景下的问题解决,以及向更高学段的拓展与延伸打下基础。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不同的是,锐角三角函数依托直角三角形引入,更为形象直观。因此,初中阶段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问题解决,需要以直角三角形为背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借助直角三角形进行量化运算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能力。发展建立基本代数模型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数学抽象、运算能力、模型观念和应用意识。为在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和圆中,基于图形构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以及问题解决创造可能。 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过程: 课时作业设计说明: 2.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设置在学生学习了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函数相关知识之后。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和函数的概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但是问题解决的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数形结合的意识不强。对于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立足学情,立足数形结合的提升和素养的发展,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将计算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经验推而广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按照从直角三角形到非直角三角形的顺序,逐渐变换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展数形结合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按照从计算背景到应用背景的顺序,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提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作业目标 课标要求 1.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够借助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3.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作业目标 1.通过分层作业的有效设计,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积累解直角三角形的经验 2.通过对易错题的设置和辨析,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提升应用能力 3.通过初高衔接类作业设计,联通跨学段知识,提升数学思维 4.通过跨学科阅读类作业设计,丰富问题解决的经验,激发创新思维 学科素养培养 数学抽象,推理能力,几何直观,模型观念,数学运算、应用意识 四、单元作业设计理念 1.以“易错题”为抓手,建构清晰的认知结构 通过对“易错题”的辨析,助力学生澄清概念模糊,厘清算理算法,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熟练基本技能。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建构清晰的认知结构,为已学知识的调用和新学知识的融入奠定基础。 2.以“跨学科问题解决”为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解决“测量旗杆高度”一类典型应用问题,融入“镜面反射”“照相机原理”等跨学科知识辅助进行实验,发展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本学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锐角三角函数跨学科阅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