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阶 教学设计 【课时定位】 聚焦单元大概念中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格这一点,承担着将教读课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读课并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教学功能,为接下来的联读课学习作铺垫。 【学习目标】 1.语言与思维:深入细节描写,感悟父亲形象。 2.审美与文化:分析父亲的变化,理解小说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 1.语言与思维:深入细节描写,感悟父亲形象。 2.审美与文化:分析父亲的变化,理解小说的意蕴。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诵读品味、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核心任务】 以“我最忘不了父亲......”为开头,写一段细节描写的文字,发在朋友圈,以表达对父亲的爱。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台阶》这篇课文,一起梳理了文章结构和父亲执着造高台阶新屋的原因。下课时,我听到几位同学在讨论:文章第5段,详细描写父亲洗脚,与造高台阶的新屋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觉得可以删去吗? 请大家默读第5段,结合全文内容,说明理由。 二、读懂父亲 活动一:细节之中见形象 出示: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因为沙子多,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第5段) 预设: 不能删 理由1: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表现父亲一生为造高台阶新屋辛勤劳作、不辞辛苦,“泥土”和“沙子”正是父亲辛勤劳动的明证,与后文写父亲辛苦准备建高台阶新屋一脉相承,“台阶”也是父亲辛勤劳作的见证,丰富了父亲的形象,所以不能删去。 出示: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作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0-25段,关注细节描写,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为建新屋准备微不足道,体现很艰难,却认真地坚持,吃苦耐劳、一丝不苟、执着坚韧。) 2.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终年都在为建高台阶新屋而劳作,从未停止过追求,勤劳、坚韧不拔。)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环境描写,表现父亲的精神追求,羡慕、向往别人的高台阶,意志坚定,有动力的来源。) 4.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侧面衬托父亲为建新屋付出了艰辛劳动,有着执着的精神。) 5.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精力旺盛、勤劳、热情、有尽头、有干劲) 6.那时已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