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条件,唐诗也是如此。汉末以来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混乱的局面结束,华夏大地上终于迎来了繁盛、统一的大唐帝国。国力强盛无比,财力丰富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士人意气风发,这是唐诗繁荣的肥沃土壤,也是唐诗超越前代诗歌的有利条件。比如山水诗早在六朝就已相当繁盛,但谢灵运等山水诗人吟咏的只是江南一带的__①__,他们不能亲历黄河、泰山等__②__的山川,他们笔下的山水诗自然难以达到雄伟豪壮的境界。唐代就不同了,国家统一,__③__。李白可以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观,杜甫可以面对泰山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语。更不用说岑参等人亲至西域,目睹雪山、热海等异域风光了。所以唐代的山水诗,无论是境界之阔大,还是风格之奇伟,都远远超越了前代诗人的同类作品。大唐帝国繁盛、统一的社会背景,对唐诗繁荣的促进作用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对唐诗繁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还有唐代格外重视诗歌、崇尚诗人的社会风气。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2. (句式变换)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对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①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②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③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④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厉害的“童子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⑤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⑥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又何尝不是因为从小坚持阅读背诵的结果。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__A__。“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两句词,自然别有一番滋味,__B__。 4.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 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A_____B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夸张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起着重要作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这种手法描写周瑜卓越战绩的两句是“_____,_____”。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如今却是“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收复中原的忧虑。 (3)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日常生活中行动、细节描写,展现词人独自一人的孤独的两句是“_____,_____”,间接抒发对无聊生活的感慨。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妇人整天倚着窗户观望的情景。 三、 古代诗歌阅读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赤 壁 怀 古 苏 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 ①觜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