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单选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成分 2.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是自养生物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 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相同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3.“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自然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人工生态系统 4.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受影响最大的是(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初级消费者 D. 次级消费者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个体数量和每种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图所示。已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且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 B. 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 D. 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属于消费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食物链的长度 D.鹰迁入后为第四营养级 7.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小 B.植物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则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一定越多 C.乙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 D.甲、乙可分别表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 8.一个池塘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见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轮虫和蚊子幼虫 B.“轮虫→水蚤→划蝽→鲶鱼”构成一条食物链 C.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三、四、五营养级 D.轮虫和水蚤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9..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而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被捕食的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箭头表示捕食,其中蚜虫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量捕杀寄生蜂,一段时间后瓢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 B.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C.题中所述食物网中,瓢虫占据第二、三营养级 D.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10.如图曲线a、b、c分别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的CO2释放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曲线a、b、c都可以代表细菌的CO2释放量变化 C.曲线b、c代表的生物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曲线c代表的生物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二、多选题 11.两种生物之间不相互作用,而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介导的竞争被称为似然竞争,其原理是一个物种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