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生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了解铁生锈与水、空气等因素有关;能通过观察对比,描述铁锈与铁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在实验观察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物质变化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铁生锈是物质的变化,了解铁生锈与水、空气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生锈的铁钉、未生锈的铁钉、放大镜、课件(展示生活中生锈的物品图片)、实验记录表。 2.学生分组准备:4支相同的铁钉、4个透明杯子、水、食用油、密封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生活中生锈的物品图片(如生锈的铁门、铁钉、自行车链条等),提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生锈铁钉和未生锈铁钉,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铁锈和铁在颜色、光泽、手感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3.小结:铁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锈”这种物质变化。 (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锈呢?结合生活经验,你觉得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猜测:可能和水、空气、潮湿的环境等有关) 2.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猜测?需要控制哪些条件? 共同确定实验方案(以“水”和“空气”为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杯子1:铁钉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只接触空气); 杯子2: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只接触水,水面滴少量食用油隔绝空气); 杯子3:铁钉一半浸在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同时接触水和空气); 杯子4:将铁钉放入干燥的密封袋中(隔绝水)。 明确实验要点:使用相同的铁钉、杯子;每天观察铁钉变化并记录(颜色、是否有铁锈等)。 3.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按方案准备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要仔细操作、做好记录。 (三)分析与讨论 1.(实验观察一段时间后)分组分享观察结果:“哪些杯子里的铁钉生锈了?生锈的程度有什么不同?” 2.共同分析: 只接触空气或只接触水的铁钉,是否容易生锈? 同时接触水和空气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这说明铁生锈与什么有关? 3.小结:铁生锈是铁与水、空气共同作用产生的物质变化,在潮湿的环境中(水和空气充足),铁更容易生锈。 五、生活中的应用 1.提问:“铁生锈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如铁器损坏、影响使用等) 2.讨论:“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防止铁生锈?”(引导学生结合原理思考,如:给铁器涂漆、镀金属、保持干燥、涂油等) 3.举例生活中防止生锈的实例(如自行车链条涂油、铁门刷漆等),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生锈 1.铁锈与铁的不同:颜色(灰褐/银白)、光泽(无/有)等 2.铁生锈的条件:水+空气 3.防止生锈的方法:涂漆、镀金属、保持干燥、涂油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