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2258

【新教材备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3.8 整理和复习(教案)

日期:2025-10-1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5902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上册,复习,整理,-3.8,数学,二年级
  • cover
【任务型备课】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任务型备课】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任务型备课】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8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0~48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6的表内除法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和理解平均分概念基础上的学习,核心包括平均分的含义、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解决两类除法实际问题(求每份数和求份数)。教材通过具体分物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是除法的基础,明确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强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区分“总数÷份数=每份数”与“总数÷每份数=份数”的应用场景,体现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念、从理解意义到熟练应用的编排逻辑,为后续更复杂的除法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梳理1~6的表内除法知识,巩固平均分的含义、除法算式的意义及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进行除法计算,准确率达90%以上。 2.通过对比分析“求每份数”与“求份数”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区分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3.在知识梳理过程中,通过绘制“知识图”等方式感受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归纳总结与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平均分的判断、除法算式的结构、口诀求商的方法及两类除法问题的解决策略。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总数÷份数=每份数”与“总数÷每份数=份数”的应用场景,避免问题结构混淆。 第一部分 情境与问题 1.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与除法相关的知识?请用一句话举例说明。 预设1:学均分,比如把6块糖分成3份,每份2块就是平均分。 预设2:学会了用乘法口诀算除法,比如12÷3=4用“三四十二”。 过渡:下面是小丽整理的“知识图”,你有和她同样的发现吗?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知识图”,一起交流吧! 2.导言:这节课学习《整理和复习》。 第二部分 探究与发现 1.知识要点1:平均分 定义回顾: 提问:什么是平均分?判断平均分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关键看每份数量是否相同。 直观判断: PPT展示4组分物图: ① 3、3、3 ② 2、3、1 ③ 4、4 ④ 5、5、5、5 提问:哪些是平均分?为什么? 预设:①③④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数量相同;②不是,因为有2、3、1个。 操作练习: 任务:用学具将10个圆片分成平均分,你能有几种分法? 预设:分成2份每份5个,或5份每份2个,用除法表示为10÷2=5或10÷5=2。 2.知识要点2:除法的含义 两种平均分场景: 场景1:按每份数分,求份数 举例:12个苹果,每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已知总数12和每份3个,求份数,列式12÷3=4(盘)。 场景2:按份数分,求每份数 举例: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提问:列式与场景1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预设:列式12÷4=3(个),因为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对比训练: PPT出示题目: (1)20本书,每5本一摞,能摞几摞? (2)20本书,平均摞4摞,每摞几本? 提问:两题的除数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1)中除数5是每份数,(2)中除数4是份数。 3.知识要点3: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法 结构解析: 圈一圈,填一填,并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算式:24÷6=4 提问:请分别指出被除数、除数、商,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预设:24是被除数(总数),6是除数(份数或每份数),4是商(每份数或份数)。 读法规范: 示范:24÷6=4读作“24除以6等于4”,强调“除以”的正确表述。 练习:读出下列算式并说明意义: 18÷3=6 15÷5=3 20÷4=5 4.知识要点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 提问:计算18÷3时,如何快速找到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