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菩提祖师与孙悟空 在佛教传说中,须菩提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也称“须菩提尊者”,号称“解空”第一,为佛教弟子。而在《西游记》则为“须菩提祖师”,为道教弟子。 祖师教给樵夫《满庭芳》里的词有“静坐讲《黄庭》”,《黄庭》是道家典籍。祖师讲课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说明祖师亦佛亦道,已呈同流之势。 这位祖师既不是正统的佛教中人,也不是纯正的道教徒,他不仅是“三教合一”庄严体,而且还是兼通三教九流的大杂家。除此之外,这位祖师还涉世极深,知道世道的险恶、人情浇薄,以及全身之策。 ———刘荫柏《刘荫柏讲西游》 三教融合 时空坐标 一、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时期 隋朝 唐朝 多元化 冲击 汉武帝时成为正统 东汉时期出现的本土宗教 两汉时期由西域传入 吸收佛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尊儒”“贵道” 在中国盛行,受儒教的影响,逐渐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1、佛道教的发展 思考: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总结佛教道教在魏晋隋唐时期得到发展的原因(背景)? 材料一: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精神上缺乏寄托;而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 ———傅乐成《中国通史》上册 材料二: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求得。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致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佛教弥补本土宗教理论中缺陷。 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 统治者的支持,开明的对外政策。 材料三: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2、佛教的危害 材料一:“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方,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南史·郭祖深传》 广修寺庙,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 使得大量劳动力不事生产。 佛门成为避税敛财之地,减少了政府财政税收。 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佛教大兴带来的危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灭佛与复儒 灭佛运动 复兴儒学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政府:“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后周世宗) 民间:范缜《神灭论》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挑战。 实质: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代表:韩愈最先提出复兴儒学 神形相即 以天命论和伦理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五代十国(907—960年)时,众多百姓遁入空门,不事稼穑的僧尼越来越多。955年,后周世宗柴荣诏令限佛。相较之前的“三武灭佛”,此次限佛没有大量毁寺院、屠僧尼、焚经书,而是通过整肃佛教以除弊兴利。诏令无朝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