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教学内容 《童趣》是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通过唱歌、欣赏、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验纯真、活泼、充满现象力的童年趣味。内容有以下: 歌曲《拍皮球》:《拍皮球》是一首二拍子的儿童歌曲,大调式,一段体,由3个乐句组成,其中前两句句幅相同,第三句在模拟了拍皮球的声音之后,再现第二句的后半句,并进行了变化,干净有力地结束。歌曲采用了包含休止的节奏与附点八分节奏,描绘了孩子们拍皮球跳跃时的形象、喜悦和活泼的心情。 歌曲《打花巴掌》:《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2/4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特色的音调。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专门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由美国作曲家R.安德森作曲。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优美的圆舞曲音乐的伴奏下欢快起舞。 钢琴曲《小狗圆舞曲》:《小狗圆舞曲》是一首节奏明快、旋律活泼的乐曲,由肖邦创作。乐曲简短且富有童趣,形象地描绘出小狗追逐自己尾巴玩耍的可爱模样。非常适合小学低段学生聆听,在充满乐趣的音乐聆听活动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和音乐想象力。 内容联系: 主题内核统一:四部作品共同围绕童年趣味展开。《打花巴掌》、《拍皮球》、《花巴掌拍拍》表现的是游戏之趣;《跳圆舞曲的小猫》、《小狗圆舞曲》则表现的是动物之趣。东西方视角互补,共同构建完整的童趣世界。 2.文化教育协同:《打花巴掌》体现劳动意识;《拍皮球》体现规则意识;两部西方作品体现生命尊重;《花巴掌拍拍》体现了创新协作。几部作品协同达到了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目标 3.教学逻辑递进:四部作品形成能力培养闭环。 感知奠基:通过《小猫圆舞曲》的弦乐滑音建立声音联想力;文化认知:借《打花巴掌》方言童谣理解传统游戏文化;协作实践:在《拍皮球》轮唱中训练声部配合能力;创造输出:用《花巴掌拍拍》重组节奏元素创编新游戏;终极融合:学生可尝试用拍手节奏表现小猫舞步(轻拍=踮脚),或用跺脚模拟小狗追逐声,实现东西方童趣表达的创造性转化。 4.情感共鸣普适:四部作品触发不同维度的童年记忆: 《打花巴掌》唤醒代际温情(祖孙游戏记忆);《小狗圆舞曲》引发宠物共情(动物伙伴趣事);《花巴掌拍拍》激活同伴嬉戏(课间十分钟场景);《拍皮球》关联运动欢愉(操场竞赛体验) 单元核心价值:所有作品共同揭示———童趣的本质是对生命律动的诗意模仿。拍手是心跳的欢庆,皮球是奔跑的凝练,猫舞是优雅的具象,狗追是好奇的和声,在儿童心中种下美的通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音乐充满兴趣,尤其喜欢节奏轻快、旋律活泼的歌曲。《童趣》这一单元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充满趣味性,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简单的音乐知识,如基本节奏、音高和简单的歌曲演唱,具备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但在音准和节奏的稳定性上仍需加强。 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如游戏、律动、图画等)接受度较高,但注意力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保持他们的兴趣。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表现欲,愿意参与演唱和表演,而有些学生则可能害羞,需要教师多鼓励和引导。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快乐情绪,提升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通过集体合作增强音乐活动的参与感。教师需结合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逐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