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教材:人教A版2019年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三节 内容解析 内容本质:等比数列定义的代数变形 内容解析:既是特殊函数,又是后续研究微积分问题能力的有力工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蕴含的思想方法:归纳推理,分类讨论。 育人价值: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1.经历了探索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以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过程,积累了特殊数列求和的研究经验。2.初步具备了从函数与方程的角度看待数列问题的思维习惯。认知困难: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导出。2.“倒序相加法”和“错位相减法”思维方法不同,容易产生知识的负迁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导出及其应用。重点突出策略:“趣”设情境,激发兴趣;“巧”搭阶梯,逐步递进;“重”在思考,深入理解;“用”于生活,形成结构。 教学难点: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突破策略:1.“归纳猜想→推理论证→行程结构→应用迁移”等活动过程。 2.通过问题串层层深入。 目标达成 目标设置:1.能够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模型。2.能够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3.能够应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目标达成:1.能够从情境中抽象并建立等比数列前n项的数学模型; 2.能够理解错位和相减的意义,并能够推导公式; 3.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具体的,简单的问题。 教学资源 数学史短剧,中国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PPT教学课件。手机拍摄,实物投影:及时传输学生书写内容,丰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教学组织 认知过程:猜想公式→推导公式→分析公式→应用公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活动:归纳猜想→推理论证→内化认知→应用迁移———认知暗线 教师活动:引导归纳→点拨释疑→补充完善→总结提升———活动明线 以本节课为载体,提炼公式课教学的一般路径,站在上号一节课的角度去体会如何上好一类课,进而上号一门课。 教学方法 问题探索法及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1) (2) (1)+(2)得: 二、情境引入 阅读:课本第55页“国王赏麦的故事”:国王舍罕王,宰相达依尔(国际象棋发明者)。 问题1:如何计算(观察法,图形法) 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三、问题探讨 问题2:一般化: n 1 2 3 4 5 …… n 1 3 7 15 31 ? 问题3:首相是1,公比是q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数学猜想,特殊值检验) 特殊值特征研究: n 1 2 3 4 5 …… n 1 11 111 1111 11111 ? 公式猜想:= 等比数列前n项公式: 一般地,首相为,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 = 如何推导证明? 学生活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 建议同学们阅读教材P34-P35,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讨论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生不难发现: 由于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乘以公比都等于其后一项。 所以将这一特点应用在前n项和上。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1) (2)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当q=1时, 当时, 问题4: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两边同乘以q,书写要错开; 第二步:两式相减,提取公因式; 第三步:化简,注意两边能否同时除以。 问题5:是不是两边只能同时乘以q,能不能乘以其他数? 方式1:两边同乘以,过程如下: (1) (2) (1)-(2)可得: 方式2:两边同乘以,过程如下: (1) (2) (1)-(2)可得: 选择乘以哪个数的标准:运算简洁明了。 回归情境: 以100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