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综合思维: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格局对气温、降水、河流分布等自然要素的综合影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工具,掌握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能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其热量带和降水空间分布,提升区域地理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温、降水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地图分析北美洲地形格局(三大纵列带)对气候和河流分布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难点 (1)理解并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温、降水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分析地形格局对气候和河流分布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地形因素解释气候和河流分布的差异。 教学方法 地图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思维导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展示非洲美丽自然风光的宣传片,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非洲自然环境特征”。 通过视频展示非洲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活动: 观看宣传片,感受非洲的自然美景。 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关于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评价要点: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并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非洲的独特之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二、讲授新课 任务一:地理位置与热量带分布 自主完成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地理位置如何影响气候?” 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各大洲所处热量带的影响。 详细讲解五带的形成及其特点,包括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的划分。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寻找并记录答案。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大洲所处热量带的影响。 认真听老师讲解五带的形成及其特点,并做好笔记。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展示非洲和欧洲的地图,指导学生描画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年平均气温 0℃、10℃、20℃等温线。 指导学生判断非洲和欧洲所处的热量带,并解释非洲被称为 “热带大陆” 的原因。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上描画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和北极圈,比较非洲与欧洲在纬度位置上的差异。 观察地图中年平均气温 0℃、10℃、20℃三条等温线,分析非洲和欧洲年平均气温的差异。 判断非洲和欧洲所处的热量带,并说明非洲被称为 “热带大陆” 的原因。 评价要点: 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和分析,准确描述非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的热量带。 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特别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作用。 任务二:地理位置与降水分布 自主完成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何影响降水的空间分布?” 展示世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降水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对照图例,依次说出图中 A、B、C、D、E 不同色块区域的年降水量。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观察图中各色块区域的年降水量,归纳非洲大陆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分析同处于赤道的 A、F 两地年降水量不同的原因。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A: 大于 2000 毫米,B: 1000-2000 毫米,C: 500-1000 毫米,D: 20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