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3392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78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必修,第四,单元,11课,包身工
  • cover
包 身 工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整体感知作品,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形象、鲜明、丰富多变的特点。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结合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设置三个教学环节:讲述故事———品 味语———分析背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教法方面,三个教学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梳 理、鉴赏、评析等能力,结合三个层面的阅读,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新闻性。 【教学重点】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作者和体裁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电影艺术家、 社会活动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他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 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文学性、新闻性。 二、梳理 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浏览课文,找出相关以记叙为主的段落,组织语言,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1.概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况。 提示: 清晨起床→早饭→上工→收工 (以时间为序 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钟→黄昏)。 2.讲述“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 提示: “芦柴棒”出场→ “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芦柴棒”骨瘦如柴→小福子挨罚 3.结合课后补充资料,了解《包身工》背后的故事。 4.小结: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提示: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5. 思考,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 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使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材料是骨架和血肉关系。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 、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体现了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布置作业: 问题1:《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的 里程碑,文章的语言精彩而深刻,打动了每一个善良人的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良知。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言,品味鉴赏。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