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40487

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462506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件,3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跟着王湾 “游” 江南 ———《次北固山下》探秘之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很久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1、作家简介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 2、写作背景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思乡愁绪油然而生。 2、写作背景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3、文体知识 律诗: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3、文体知识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1.一读正字音。 2.二读正节奏。 3. 自由朗读。 4. 齐读课文。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5.三读,译读全文。 译文: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明确: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1.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若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明确:①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