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应当坚持正义 这位目光坚毅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公元前 399 年,他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罪名是‘不敬神明’。在死刑执行前,他的朋友格黎东买通了狱卒,准备帮他越狱逃生,只要他点头,就能摆脱死亡。但苏格拉底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拒绝越狱,选择遵守法律,坚守他心中的正义。”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放弃生命,也要坚持所谓的‘正义’?他心中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让我们走进柏拉图的《人应当坚持正义》,寻找答案。 壹 知人论世 柏拉图(前427—前347) 柏拉图是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柏拉图创立了柏拉图学园,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著作多以对话体写成,如《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等。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人论世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赋予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 公元前 399 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等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做好了一切准备。但苏格拉底拒绝了,课文记载的就是他与格黎东关于是否越狱的对话过程。 创作背景 人 即所有人 应当 有“必须”之意,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正义 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人应当坚持正义” 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解题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文体知识 贰 整体感知 恫吓 监禁 枚举 服膺 邪恶 遭殃 誊写 准则 违背 (dòng) (jìn) (yīng) (méi) (xié) (yāng) (téng) (zhǔn) (wéi) 字词积累 拳拳服膺 诚恳地信奉。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膛。 诚惶诚恐 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毕恭毕敬 形容十分恭敬。 字词积累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梳理文章的脉络。 脉络梳理 文章的对话起因是什么? 格黎东劝说苏格拉底越狱逃跑,认为越狱是可行且合理的,这就是对话的起因。 苏格拉底和格黎东的核心分歧是什么? 苏格拉底坚持不能越狱,认为越狱违背正义; 格黎东则从个人利益、朋友责任等角度主张越狱。 苏格拉底通过与格黎东的对话,围绕是否应听从众人意见、灵魂与身体的重要性等问题展开探讨,逐步阐述自己坚持正义的理由。比如,他以运动员听从教练而非众人意见为例,说明在正义问题上也应听从内行人的意见;通过身体与灵魂的类比,突出灵魂的重要性,进而强调坚持正义关乎灵魂。 苏格拉底是如何阐述自己坚持正义的理由的 结论:苏格拉底明确表示不能做不正当的事,即使面临死亡也要坚持正义,拒绝越狱。 脉络梳理 第一部分(1~28段): 针对格黎东所提出的第一个逃狱理由进行驳斥,主要讨论人应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真理本身。 第二部分(29~34段): 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 第三部分(35~49段): 主要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的问题,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