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8998

7.2《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共46张PPT)+教案+随堂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118523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46张,PPT,教案,随堂
    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1、积累“龟裂”“缯绡”等重点字词,梳理荔枝的形态特征(外壳、果肉等)、生长习性及相关文化知识,识别文中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 2、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掌握梳理说明文内容脉络、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说明方法,简单介绍家乡特产或日常用品; 3、感受荔枝的文化底蕴,体会科学说明与文学表达的融合之美,结合中职专业思考知识与职业的关联,增强学以致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章对荔枝特征的说明内容,准确识别并分析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理清从荔枝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再到文化知识的说明逻辑; 2、理解文中古诗文、历史文献引用的双重作用———既要区分其在“印证荔枝特征”与“丰富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价值,又要体会“科学求真”与“文学求美”的融合,避免将引用简单等同于“增加文采”。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一起诵读两首古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应该都听过吧?(带领学生齐读,稍作停顿)这句诗里藏着荔枝的“名人效应”,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成了古代皇室追捧的珍果。再来看另一首,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这句里,大家能读出什么?(邀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说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荔枝的美味让人留恋”) 这两句诗,一句写荔枝背后的历史故事,一句写人对荔枝的偏爱,可它们都只说了荔枝的“名气”和“口感”,没细说荔枝到底长什么样———它的外壳有什么特点?果肉是什么颜色?什么时候成熟?这些细节,古诗里没讲透。 今天咱们要学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贾祖璋就像一位“荔枝讲解员”,既用科学的语言把荔枝的模样、习性说清楚,又巧妙融入了像咱们刚才读的这类诗句,让科普变得有文采。接下来,咱们就带着对“古诗里的荔枝”的好奇,去探索“课文里的荔枝”,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荔枝的“形”与“韵”都写出来的。 二、新课讲授 1、文学常识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1)说明文要点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时间: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工序顺序 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引用、画图表、摹状貌 (2)说明方法 举例子:通过了一些同一个类型的例子来进行描述。 作比较:通过一些相反或者相似的事情来进行对比描述。 下定义:就是直接对于一个物品进行比较明确的解释。(它是什么) 列数字: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统计) 分类别: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打比方:将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更加具体生动。类似比喻。 作引用: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引资料) 画图表: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明事物特征、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 作诠释: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它为什么是) 2、解题 南州:产地 六月:成熟期 荔枝:说明对象 丹:色泽(淡红) 题目出自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3、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曾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历任中国青年-出卷网-和科学普及-出卷网-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