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2492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日期:2025-11-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4次 大小:13209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巨大,打包,3份,答案,作业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时作业(第27、28课)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1978年5月,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次大讨论(  ) [A]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B]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进入新的阶段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故选A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排除B、C两项;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 2.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  ) [A]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D]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提出个体经济在市场调节中的辅助作用,允许外国企业、个人等在中国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故选C项;材料并未指明“国有企业”,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完善了”说法欠妥,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D项。 3.1982年9月,新华社记者报道了河南农村的新现象:技术员刘凤理指导农村的棉花种植,推动了棉花的增产,农民们也因此而富起来,大家都抢着让他到自己的村里去。对此现象理解合理的是(  ) [A]国有企业改革助推农村生产发展 [B]农业生产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C]全面取消农业税解放农村生产力 [D]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技术员刘凤理指导棉花种植促进增产,农民抢着让他去村里,反映了农业生产责任制下农民对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产量和收入的渴望,故选B项;材料现象发生在农村,而非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全面取消农业税是在2006年,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D项。 4.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该规定(  ) [A]全面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B]表明市场经济得到普遍认可 [C]加速了企业所有制形式变革 [D]迎合了城市经济改革的需求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86年”可知,此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据材料“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可知,重视招用工人的公开性与公平性,体现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迎合了城市经济改革的需求,故选D项;此时改革一定程度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但“全面打破”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内容,体现这一领域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未涉及我国其他领域对市场经济的认可,故“普遍认可”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未涉及国营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变化,排除C项。 5.1979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