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附近,是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总称,共占地5,200余亩。 里面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仿照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 。 会心桥之晨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称为梦幻仙境的圆明园,被称为艺术瑰宝的圆明园,经历了莫大的耻辱: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能拿走全部拿走,10000多名强盗个个满载而归;不能拿走的全部毁掉,3500名强盗手持火把到处焚烧,熊火燃烧了整整三天,余烟一个月都没散去,圆明园只剩残垣断壁。“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认为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 后来,他就这次远征中国,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法国 雨果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检查字词: 赃物 (zāng)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缀 (zhuì)满 绸(chóu)缎 一.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确,读流畅,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思考 1.巴特勒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作者观点的? 内容理解 1.巴特勒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巴特勒想利用雨果的声望,为这次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从信中的第一段最后一句内容可看出来———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 谴责讽刺英法联军劫掠、毁灭圆明园的罪行。 整体感知 针对巴特勒的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观点。 信中首先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世界奇迹圆明园,然后痛斥英法两个强盗抢劫、焚毁圆明园的罪行,指出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 作者对他们的强盗行径提出了强烈控诉,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无比热爱。 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作者观点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两方面: 描摹、赞美圆明园之美 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 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作者观点: 精读“奇迹” 感受园美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第3段: 找出作者描绘、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我读出圆明园美在 ,你看, 示例:我读出圆明园美在富丽堂皇,你看,它是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筑城的 1、雨果是怎样描绘它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圆明园的语句,并品析作者的情感。 2、雨果是如何评价圆明园的。 赏圆明园 请您想象: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 用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它的屋架, 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 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材料 布局 陈设 园林景观 圆明园,你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