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5660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2)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275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6课,大众,传媒,变迁,教案
  • cover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A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 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 ,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B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 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飞鸽传书 烽火传信……)那么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讲述内容】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 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 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但也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载体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昭文新报》 2、 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