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第55~5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有的学生说妈妈比老师高,有的说妈妈比老师矮。 师: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学生思考)“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高度,这时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提问:很久以前,人们是怎么量长度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情境图。 引导学生说出: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师: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提问: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拃量课桌的长,然后交流汇报。示例: 生1:5拃。 生2:4拃半。 师:我只用了3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自由发言,形成共识: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时选用了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互动新授 1. 教学例1(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排列得很均匀,我们把它叫作刻度线。 学生还可能回答:还有数字。 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作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师生齐读。 师: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师: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提问: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生自由发言,如: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便利贴的宽度。 师:请你仿照“我们的食指宽大约1厘米”的句式用1厘米说一句话。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1)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3的长度是几厘米,刻度0到刻度7呢? 学生自由汇报,并说说思考过程。 (2)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让学生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学生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