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迷娘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称呼转变的作用,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情感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学生对德国文学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重难点 (1)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主旨表达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2)分析诗中 “爱人”“恩人”“父亲” 称呼转变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播放《迷娘曲》。 教师播放舒伯特的《迷娘曲》,并简要介绍背景音乐。 老师:这首乐曲是由作曲家舒伯特为歌德的诗歌 《迷娘曲》 谱写的。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内容吗?为什么这么多大作曲家都为之谱曲?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这首歌德的作品,欣赏和体悟它的艺术魅力。 学生倾听音乐,感受其带来的氛围。 二、课前预习 1. 作家作品 歌德简介: 教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歌德。歌德(1749-1832)是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初德国及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包括 《葛兹 冯 伯里欣根》、《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浮士德》 等。 教师:大家对歌德有哪些了解呢?(生:《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教师补充:恩格斯曾称他为 “最伟大的德国人”。 2. 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教师:《迷娘》这首诗完成于 1783 年之前,并被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中,作为其中角色迷娘的唱词。在创作这首诗前后,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远眺意大利,并在 1786 年前往意大利汲取古老文化的养分。 教师:为什么歌德如此向往意大利?(生:因为意大利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歌德想去那里寻找灵感) 3. 资料链接 迷娘的故事: 教师:在 《迷娘》 中,她是一位马戏团走钢丝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 迈斯特赎买并收留在身边。迷娘性格内向,身体瘦弱,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她是意大利贵族与妹妹私通所生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诱拐到德国,过着贫困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也被威廉 迈斯特收留。自从遇到迈斯特,迷娘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深深地爱上了他。然而由于疾病,不久后她便去世了。 教师:迷娘对迈斯特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爱恋也有感激之情。这种情感是如何在诗歌中体现的?我们接下来一起去看看。 三、初读诗歌,理清文脉 朗读诗歌: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 《迷娘曲》) 学生齐声朗读: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之下,微风吹拂, 桃金娘静立,月桂枝高扬。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分析第一节: 教师:诗的第一节表达了迷娘对故国意大利的真挚怀念与赞美之情。开篇 “你知道吗”的提问,像是轻轻的私语,拉近了与倾诉对象的距离。“你可知道那地方” 反复探问,使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长。“前往,前往” 不仅是催促也是呼唤,将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高潮。“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直接抒发了迷娘返回故乡的愿望和决心。迷娘爱上迈斯特后,称其为“爱人”。 教师:哪些词语体现了迷娘的深情?(生:柠檬花开、茂密的绿叶、金黄的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枝高扬) 教师: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生:绿色的树、红色的花、黄色的橘子、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画面) 分析第二节: 教师:第二节诗人描绘了迷娘宛如仙境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