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7237

第一单元联读教学设计(任务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255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一,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慧眼选材,匠心独运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联读 一、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六篇纪实文章组成,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本单元人文主题是“伟大的复兴”,旨在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 感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获得崇高的体验和革命传统的浸润;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本单元的写作核心能力聚焦于“材料的积累与运用”,要求学生掌握积累材料的方法,明确运用材料的具体要求。基于此,单元学习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结合经典课文范例,通过对典型文章材料运用方式的揣摩分析,培养严谨运用材料的习惯,提升作文能力。 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三的写作任务是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合作编辑文集。本次专题活动作为单元综合性实践,以“家乡的文化生活”为核心,重点强化对“材料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指导。学生将通过搜集家乡英雄人物资料、撰写相关文章、参与班级交流展示、合作编辑《家乡英雄纪念册》这一系列实践,深化对英雄的理解与敬重,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分析能力,能理解新闻、回忆录等实用文体的表层内容,但对文本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及精神内核的挖掘仍较薄弱。需通过背景补充和对比阅读强化历史关联性。多数学生对革命传统题材兴趣较低,认为内容“说教性强”“距离现实远”。学生易对革命文本产生疏离感,需破解“情感隔阂”与“读写转化难”问题。需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将历史与当下生活连接,激发参与感。 学生选择材料的精准性不足:选材常流于表面或随意,选择标准模糊,对材料的来源、可靠性关注不足。 学生运用材料的逻辑性与深度不足:学生在写作时常缺乏对材料与论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深入分析和阐释。 三、教学目标 1.概括总结材料积累的方法,比较和梳理课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 2.体悟课文选材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3.积累整合家乡英雄材料,运用所学选材方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单元研习任务的提示材料和写作经验,总结材料积累的方法。 2.研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六篇纪实文章的选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选材特点,探究选材目的即选材内容、选材特点与精神内核的关联。 教学难点: 1.迁移选材方法指导写作,搭建“家乡英雄”写作支架。 2.引导学生突破双重困境:一是跨越历史语境理解特定时代英雄精神的表达逻辑;二是将革命文本的选材策略转化为当代生活化叙事的创作能力,实现精神内涵的深度传承。 五、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青岛市陆续开展“清明祭英烈”“为烈士寻亲”“云端祭英烈”"红色青岛的传承图谱"“编辑青岛英雄纪念册”等一系列活动,现向学校征集《青岛英雄纪念文集》,引导青少年缅怀英雄,赓续红色精神。这不仅是一次文字的集结,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要编好这部文集,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今天,就让我们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经典课文为镜,共同探寻"慧眼选材,匠心独运"的写作之道。 (二)学习任务一:定义·策划———明晰英雄内涵与选材方向 1.什么是英雄 _____ 毛主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习主席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由此可见,英雄精神既是革命年代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平凡岁月里的执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