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0558

中图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课件(共21张PPT) 2.3 第1课时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

日期:2025-09-21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203481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大陆,变化,运动,海陆,1课时,21张
    第二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1课时 海陆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海陆变迁案例,理解地理现象的区域差异及成因。 结合地图,描述大陆漂移前后海陆分布的变化,建立空间动态视角。 2. 综合思维 归纳自然因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与人为因素(填海造陆)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构建多维度分析框架。 运用科学证据解释大陆漂移学说的合理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实验(黏土挤压、注水淹没)观察海陆变化过程,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记录能力。 结合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4. 人地协调观 辩证看待填海造陆的利弊,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图瓦卢案例,感悟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 5. 科学精神 还原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探索历程,理解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培养质疑与实证意识。 通过南极煤炭案例,感悟地理现象与地质历史的联系,形成“以古鉴今”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海陆变迁的三种原因及典型案例的对应关系。 2. 大陆漂移学说的核心观点及三大证据的逻辑关联。 难点 1. 区分地壳运动与海平面升降的案例。 2. 理解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及其科学验证的局限性。 三、新课导入 情境1:神话故事激趣———从“沧海桑田”到地理奥秘 教师提问:“‘沧海桑田’常被用来比喻世事巨变,但它的本意是什么?哪位同学能结合地理知识解释?” 学生回答:自由发言(如“海洋变成陆地”“陆地沉入海底”)。 教师引导:播放《神仙传·麻姑》动画片段,讲述“东海三变桑田”的故事,提问:“麻姑看到的‘沧海桑田’可能由哪些地理原因引起?”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猜测(地震、洪水、人类活动等)。 过渡:“今天我们将化身‘地理侦探’,破解海陆变迁的三大谜团!” 情境2:实验探究启思———模拟海陆变迁 教师活动:分发黏土、塑料片、水盆和蓝色颜料水,布置任务: 1. 实验1:将黏土塑成“山脉”,覆盖塑料片代表“陆地”,缓慢挤压黏土,观察“陆地”变化。 2. 实验2:向水盆中注水,淹没塑料片上的“森林”(绿色黏土),模拟海平面上升。 3. 实验3:用黏土在塑料片边缘堆砌“人工岛”,模拟填海造陆。 学生实验:分组操作并记录现象(如山脉隆起、森林淹没、陆地扩张)。 追问:“这三个实验分别对应哪种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情境3:时事新闻链接———图瓦卢的生存危机 教师展示:新闻视频《图瓦卢:首个因海平面上升消失的国家》,提问: 1. “图瓦卢面临什么问题?与哪种海陆变迁原因相关?” 2. “如果你是图瓦卢居民,你会如何应对?” 学生讨论:结合视频内容分析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陆地变海洋),并提出迁移、筑堤等对策。 过渡:“不仅是小岛国,连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也曾是海洋!让我们一探究竟。” 四、新课教学 环节1:海陆变迁的原因探究 活动1:案例诊断室———破解三大谜团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 A组:落基山脉的三叶虫化石(地壳运动)。 B组:渤海海底的古河道(海平面升降)。 C组:日本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教师提问: 1. “化石为什么出现在高山上?需要哪些地质过程?” 2. “海底的古河道说明这里曾经是什么环境?如何形成?” 3. “填海造陆是‘沧海变桑田’吗?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A组:“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海洋变陆地。” B组:“陆地河流→海平面上升→陆地变海洋。” C组:“人为扩张陆地→破坏海洋生态。” 教师总结: 1. 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垂直升降/水平挤压)、海平面升降(冰川消融/地壳下沉)。 2. 人为原因:填海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