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0652

中图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4.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课件+教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669616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乡村,课件,变化,特征,景观,图版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对比捷克乡村与巴黎市区景观,描述城镇与乡村的分布差异及空间形态特征,并在地图上标注典型聚落的地理位置。 2. 综合思维 结合深圳东门老街的案例,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原因(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支持),理解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家乡景观考察”活动,设计调查表格,记录房屋类型、道路分布、基础设施等,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的相互作用。 4. 人地协调观 讨论安徽宏村、丽江古城等案例,提出保护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城乡景观差异的本质(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 城镇空间布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如北京故宫对称布局与布拉格以教堂为中心的对比)。 难点 1. 如何从景观变化案例中找出影响因素(如深圳东门老街变迁背后的经济政策)。 2. 引导学生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提出可行方案(如乡村振兴中的传统村落保护)。 三、新课导入 1. 情境1:图片竞猜 教师活动:展示4组城乡对比图(农田vs高楼、牧村vs工业区、渔村vs商业街、传统村落vs现代化城市),隐去文字说明。 教师提问:“哪些是城市?哪些是乡村?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答案:“图A有农田和低矮房屋,是乡村;图B有密集高楼和立交桥,是城市。” 教师引导:“除了建筑,还有什么差异?比如道路宽度、人口密度?” 2. 情境2:角色扮演 任务分配: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聚落角色(牧村村民、渔村村长、城市设计师)。 教师提问:“请用一句话描述你所在的聚落特点,并画一幅简笔画展示景观。” 学生展示: 牧村代表:“我们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周围是漫山遍野的羊群。” 城市设计师:“这里有大商场、地铁站和公园,街道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教师总结:“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景观差异。” 3. 情境3:视频讨论 播放内容:深圳东门老街40年变迁的短视频(从农田到商业中心的转变)。 教师提问:“视频中哪些变化最明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学生回答:“农田变成商场,小路变成大马路,因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 追问:“这样的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四、新课教学 活动1:城乡差异探秘 多媒体使用:PPT动态对比江西婺源乡村(木屋、梯田)与南京市区(地铁站、写字楼)。 师生对话: 教师提问:“从生产方式、建筑密度、基础设施三个角度,归纳城乡最本质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回答:“乡村种田养鱼,城市上班开店;乡村房子矮而分散,城市高楼密集。” 教师追问:“为什么说‘城镇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能否用历史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达后,剩余产品交易催生了集市,逐渐发展为城镇。” 小结:通过板书表格对比城乡差异: 乡村 城镇 人口数量 人口较为分散 人口较为密集 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建筑风格 房屋密度小且低矮 高楼众多,风格多样 交通状况 线路狭窄、稀少 纵横交错,网络化立体化 基础设置 商业和公共设施较少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景观特征 农田、果林、池塘等 自然环境已经被改造 活动2:空间形态与职能分析 案例教学: 1. 德国鲁尔工业区:展示工厂群图片,提问:“这类城镇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2. 北京故宫:结合卫星地图,分析“对称布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 巴黎商贸中心:对比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差异,说明城市多功能分区的必要性。 小组任务: 任务1:每组抽取一张聚落图(团块状村、带状村、工业城镇、文化城市),绘制简图并标注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任务2:讨论“为什么山谷中的村落多呈带状?平原地区的村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