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与社会生活 ( 一 )》第4课时《春天来了》 【教材分析】 《春天来了》是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与社会生活 ( 一 )》第4课时欣赏课。《春天来了》创作于1956年,由雷雨声编曲,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中荣获金质奖章。乐曲素材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当时正处于新中国建设初期,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此曲借描绘春天,展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对未来的憧憬,也体现了对民间音乐传承创新,让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高胡、古筝、扬琴独特音色交织营造出的春日意境,体会乐曲从引子到尾声的情绪变化,提升对音乐的感知与审美能力,感受春天之美。 (二)艺术表现 能够准确哼唱乐曲主题旋律,把握节奏和音准,通过小组合作,用三种乐器配合演奏简单片段,表达出乐曲欢快、喜悦的情感。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为乐曲创编新的节奏型或简单和声,尝试改编部分旋律,以小组为单位,为乐曲设计独特表演形式,如加入舞蹈、朗诵等。 (四)文化理解 了解作品基于福建民歌改编的背景,探究《采茶灯》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体会民族音乐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熟悉乐曲主题旋律,能听辨高胡、古筝、扬琴的音色特点,感受乐曲描绘的春天美景,体会其欢快情绪。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乐曲中不同民歌素材融合的巧妙之处,掌握乐曲中复杂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奏与演唱,准确表现出各乐段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声音,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一下,从这声音中你能联想到什么场景。(播放一段大自然中春天的声音,如鸟鸣、流水、风声等)好啦,大家睁开眼睛,来分享下你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请几位同学回答)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春天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没错,大家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从古至今,春天都是文人墨客、音乐家们喜爱的创作主题。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首用高胡、古筝、扬琴三种乐器共同演奏的曲子《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从音乐中感受春天独特的魅力 。 书写板书《春天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音乐,说一说乐曲的速度是怎样?描绘了怎眼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的速度是中速,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保持了原素材中的劳动气息和生活情调,描绘了春意盎然的大自然意境。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作品背景:《春天来了》创作于1956年,由雷雨声编曲,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中荣获金质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