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与社会生活 ( 一 )》第2课时《东方之珠》 【教材分析】 《东方之珠》是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与社会生活 ( 一 )》第2课时唱歌课。 《东方之珠》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创作于1986年,当时中英两国已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进入回归前的过渡期,人们对香港的未来满怀期待与关切。罗大佑将香港视作音乐事业第二起点,面对香港的繁华夜景,融合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与西方古典曲风,创作出此曲。1991年他重新填写国语词,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刘德华和那英合唱的版本广为流传,歌曲以含蓄诗意语言,描绘香港的地理、历史与夜色,将香港比作恋人,表达对香港的眷恋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感受歌曲A段的温柔抒情与B段的激昂澎湃,体会歌曲营造的思念、期盼氛围,感受旋律中融合的东西方音乐元素之美,提升音乐审美感知力。 (二)艺术表现 准确把握歌曲节奏、音准,尤其是三连音、弱起小节等难点,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演唱,表达出对香港回归的期盼与对祖国的热爱。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改编,如改变节奏、加入和声,或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朗诵词,增强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香港历史及回归意义,理解歌曲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感,体会音乐在传递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歌曲不同乐段情绪,体会对香港的眷恋和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熟悉歌曲旋律,掌握节奏和音准,学会演唱。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歌曲中复杂节奏(如三连音)和转调的运用 ;体会歌曲融合东西方音乐元素所表达的独特内涵,精准演绎出歌曲情感 。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展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如维多利亚港、香港中银大厦等,以及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对,是香港。香港,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叫“东方之珠”。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曾经,香港经历了漫长的漂泊,1997年,它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在香港回归的那些日子里,有一首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它承载着人们对香港的深情和对祖国统一的喜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方之珠》。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去感受其中的情感 。 书写板书《东方之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看到歌曲的名字,你们猜猜这首歌曲赞颂的什么?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歌曲,听听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是中速稍慢,情绪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