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0425

【新课标】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1 中国的地理位置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地理商务星球版新教材八上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5172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国,教材,版新,星球,商务,地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 第一节 中国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理位置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八年级上(2024商务星球版)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上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 课标分解 学生需精准识别各类中国地图,牢记中国在东半球、北半球的半球位置;明确中国领土南北跨越近 50°,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在热带,无寒带的纬度位置;清晰阐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的海陆位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国地理开篇的核心内容,承接七年级世界地理的 “国家地理位置分析” 方法,开启中国地理的系统学习,具有 “承前启后” 的关键地位。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建立 “从全球视角定位中国” 的认知逻辑,为后续理解中国疆域、自然环境等内容筑牢空间基础。教材以 “地理位置的三维分析” 为框架展开:先结合半球划分图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再通过经纬网地图标注纬度范围(4°N-53°N),突出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的纬度位置优势;最后依托世界海陆分布图,强调 “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的海陆位置特征,并关联海陆位置对气候、交通的影响。从教学价值看,本节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能强化 “区域认知” 核心素养,培养空间定位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气候适宜农业发展、海陆兼备利于对外联系),帮助学生建立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联” 的思维,渗透人地协调观,为后续学习中国地理其他章节提供方法论支撑。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世界地理基础,如知晓半球划分、五带分布、大洲大洋位置等知识,能通过地图识别简单地理方位,为学习中国地理位置奠定认知基础。 从认知特点看,此阶段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发展,但对 “经纬度定位”“地理位置影响” 等抽象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易混淆 “纬度位置优势” 与 “海陆位置优势” 的具体表现;且对地图工具的运用多停留在简单识别,自主测量经纬度、对比分析不同国家位置差异的技能需强化。 学习挑战上,学生可能难以将中国地理位置的 “数据特征”(如跨纬度近 50°)与 “实际影响”(如气候差异、农业多样性)建立关联,同时对 “海陆兼备” 的地理意义理解易流于表面,需通过具象案例和互动活动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能结合地图,准确说出中国的半球、纬度、海陆位置,牢记领土四至点大致经纬度,明确地理位置的核心特征。 2.学会用地图测量经纬度、对比中国与俄、巴等国的位置差异,能归纳纬度、海陆位置的优势。 3.理解地理位置对气候、农业的影响,增强空间认知能力,树立领土主权意识。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能借助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准确定位中国的半球(东半球、北半球)、纬度(大部分北温带、少部分热带)和海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置,对比俄、巴等国位置差异,归纳中国 “跨纬度广、海陆兼备” 的区域特征,建立国家与全球的空间关联。2.综合思维:从自然(气候)、人文(农业、交通)维度,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多样性、海陆位置对农业与对外交往的影响,理解地理位置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多视角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3.地理实践力:运用地图工具测量中国领土四至点经纬度,绘制简易中国地理位置示意图,能结合生活实例(如不同地区作物差异),验证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4.人地协调观:认识中国优越地理位置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有利条件,理解人类利用地理环境发展的同时需顺应位置特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