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9551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10-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76673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材料1: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常,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外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与阶级:一战期间,民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3.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独裁,对外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4.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5.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一、五四运动(1919)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段 中心 主力 形式、口号 结果 第一阶段1919.5.4-6.3 北京 学生 形式:罢课,游行示威; 口号:“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①遭到政府镇压; ②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发展。 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一、五四运动(1919)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段 中心 主力 形式、口号 结果 第一阶段1919.5.4-6.3 北京 学生 形式:罢课,游行示威; 口号:“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①遭到政府镇压; ②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 1919.6.5-7 ①取得初步胜利: 上海 工人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释放、罢免、拒签 ②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思考: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革命性: 群众性: 爱国性: 成功性: 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一、五四运动(1919)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性质:(1)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是一场传播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历史意义: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思想上和干部上)。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一、五四运动(1919)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传播———接受———中国化 1.历程: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俄十月革命后;中心:北京与上海) ①发表著作:1919,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成立研究会:1920年,李大钊、陈独秀分别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翻译、宣传学说:1920年,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2.影响: (1)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科学理论作指导; (2)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