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中华文明体的模型再选择问题 新的革命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的革命领导阶级 新的革命理论 新的政党组织 新的革命力量及选择 新的革命道路 中国只有这个新的革命,才能实现文明体的真正新造,这为后来的新中国的实践所证明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1931-1937:局部抗战时期 1937-1945:全民族抗战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924-1927: 1927-1937: 1919-1923: 1931-1945: 1946-1949: 1945-1946: 中共初创时期(中共诞生及早期革命探索,中共初创时期的革命探索) 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 争取和平民主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1919—1927年) 政治:五四运动唤醒民众,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阶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新政党);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新的革命形式)。 经济: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名称 时间 性质 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侵略(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伍德罗·威尔逊 “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陈独秀 1918年11月,一战协约国胜利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的正义要求被拒绝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陈独秀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集会、游行、罢课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 罢工、罢学、罢市 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初步结果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次拒绝了列强制定的和约) 群众性:全社会参与 革命性:反帝反封建 历史意义 (性质)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美国的背叛凸显了‘公理战胜’的虚幻;日本基本已成潜在的敌人;英国在退缩;法国时常独立。而新俄所奉行的‘主义’本来自西方,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对西方文明的否定,这样的思想最符合西方分裂后中国思想界的民族主义情绪,遂出现‘从威尔逊到列宁’的转变” ———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马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