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2641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5493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会主义,纲要,历史,中外,必修,教师
    课时分层作业(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9)1950年12月,《劳动报》刊文称:假定100万上海职工每人每月都存入4元(已折算为新人民币),1个月就可吸储400万元。这笔钱如果用于购买棉花,可供450万纱锭生产一天;如果用于铁路建设,每月可造100公里。该文刊发的目的是(  ) A.践行过渡时期总路线 B.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C.配合开展工商业改造 D.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 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中,共产党员占比44%,民主党派占比30%,工人、农民和无党派人士占比26%。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体现了广泛的民主 C.突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D.促成了新中国成立 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我国(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C.农民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D.民主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4.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并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工作。这些工作旨在(  ) A.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5.如图能够见证新中国(  ) A.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6.1949年11月,在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大城市统一按国家牌价敞开物资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从而给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据估计,棉布行业投机商亏损253亿元,粮食批发商仅上海一地就倒闭几十家。这说明人民政府(  ) A.掌握了计划经济主动权 B.采取行政手段稳定物价 C.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 D.通过经济手段巩固政权 7.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这一声明(  ) A.确立新中国大国地位 B.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体现新中国外交策略 D.消除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8.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该对话通道后来维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进行必要的外交沟通。日内瓦会议后,英国也建立了对华贸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贸易额迅速提升。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  ) A.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新发展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 D.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9.据统计,1952年我国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从业人数约1 000万。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手工业者的贫穷落后状态就难以改变。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推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需要提上日程 C.计划经济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待遇 D.手工业技术落后阻碍生产力发展 10.下面为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图。图中变化反映了(  ) A.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轻工业产值持续性下降 C.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形成 D.轻重工业比例合理调整 11.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旨在破除人民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