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三) 1.B [B项,“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错误,原文“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是说“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2.B [B项,“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错误。原文认为,“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意的词汇“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 3.A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实际生活而形成的。A项,描写的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所闻之声,符合第四段观点。B项,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这些都不是生活当中的事物,不适合作为论据。C项,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用典故;“空中闻天鸡”也是诗人的想象,不是从眼前得来。不适合作为论据。D项,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感叹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A项。] 4.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③“柳”与春天、游子相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④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⑤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 5.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6.C [A项,“是因为听说这条路是韩愈曾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太绝对。“凉风荡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离不开时间变化和海拔变化等自然条件引发的气温变化。B项,“让十来岁的‘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文无据。文中只谈到“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D项,“这实则是对当下不能静心读书的风气的批评”,于文无据。作者只谈到自己的读书与生活感悟,并没有表达对别人的态度。故选C项。] 7.A [A项,“由古至今”错误。作者是根据行文需要,灵活选用古人或今日自身的相关事件的,并没有完全按照由古至今的时间顺序编排。] 8.①书中文字给心灵带来的安抚和愉悦。②读书人内观于心,专注读书,所获得的内心的宁静、愉悦。 9.(观点一)不能删去。 内容上,⑦⑧两段讲的是古人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来达到“心静”,含蓄地回答了第⑥段心静的程度。结构上,引出下文真正的“心静”是“内化于心”的观点,也与后文“我”心静的程度形成对照。艺术效果上,⑦⑧两段所选人物事例生动有趣,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观点二)可以删去。 内容上,第⑥段提问“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而第⑨段中“内观于心”直接回答了该问题,所以去掉⑦⑧两段,一问一答,衔接更紧密。结构上,去掉⑦⑧两段,承接前文自己的经历,线索更分明,叙事更集中紧凑。 10.解析:句意: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圣明统一了,都划分成为郡县,对于皇子和功臣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很容易控制。“神灵”意为“圣明”,与“陛下”不可断开,“海内……一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应在B处断开;“皆为郡县”是动宾结构,语意承接上文的“海内”,“诸子功臣”引出后文,二者之间即C处应断开;“赐之”是动宾结构,“甚足易制”意为“很容易治理”,与前文“赐之”连接则语意不通,故G处断开。 答案:BCG 11.A [A项,错误。都是代词,用法相同。那里/她。句意: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