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5669

【新教材】湖南文化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雪山的风啊》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日期:2025-10-01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689544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上册,课件,教学设计,课堂,雪山的风啊,八年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卷网-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第6课时《雪山的风啊》 【教材分析】 《雪山的风啊》是湖南文化-出卷网-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第6课时欣赏课。歌剧《半条红军被》讲述了1934年秋冬,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三个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留给贫困房主的感人故事。名《雪山的风啊》是歌剧第四幕的重要唱段。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哼唱《雪山的风啊》,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体会歌剧音乐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选段的演唱风格、节奏韵律和音准,能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演绎选段,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雪山的风啊》进行创意改编,如重新编配和声、改变演唱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 介绍选段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歌剧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入剖析《雪山的风啊》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走向、节奏型、和声运用等,让学生熟练掌握选段的演唱。 2.引导学生理解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音乐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体会歌剧选段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歌剧中复杂的音乐技巧,如[高难度的花腔、快速的音阶琶音等],以及精准的节奏和音准,实现高质量的演唱。 2.帮助学生从音乐、剧情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歌剧选段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有胜利也有牺牲,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后来人民为了歌颂,创作了很多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雪山的风啊》,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雪山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