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我们自己” 单元的收官课,承接前 5 课 “身体结构、生长变化、游戏观察、气味感知、多感官探索” 的基础,聚焦 “观察与比较自身及同伴的差异” 这一核心主题,是 “感官应用” 向 “科学方法(观察比较)” 转化的关键课时。教材以 “学生熟悉的自身特征” 为探究载体,通过 “明确观察维度 — 开展对比活动 — 归纳比较方法 — 联系生活应用”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零散感知差异” 转向 “有序观察比较”,认识 “可以从身高、发型、服装、五官特征等方面观察自己与同伴的不同,观察比较能发现事物的差异与相同点”,初步建立 “观察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科学方法” 的科学观念。教材注重 “生活化、具象化”,贴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为后续 “比较不同物体特征” 奠定方法基础,是单元知识与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与升华。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以下基础与认知特点: 已有经验:通过前 5 课学习,能运用眼、耳、手等感官观察事物,知道自身身体结构与生长变化,在生活中能直观感受到 “自己与同伴不一样”(如身高不同、发型不同),但未系统梳理 “观察比较的维度”,也未掌握 “有序观察、完整描述差异” 的方法;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观察自己与同伴” 的活动兴趣浓厚,易关注 “明显差异(如服装颜色)”,忽视 “细微特征(如眼睛形状、手指长短)”,需教师引导明确观察维度; 学习能力:能简单说出 “他比我高”“我穿红衣服” 等单一差异,但难以从多个维度有序比较,且缺乏 “用简单符号记录差异” 的意识,需教师简化记录任务、分步指导观察顺序。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与比较,知道可以从身高、发型、服装、五官特征(如眼睛大小、有无酒窝)、手部特征(如手指长短、有无指甲盖花纹)等维度,发现自己与同伴的差异与相同点,初步建立 “观察比较能认识事物差异” 的科学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从多个维度比较自己与同伴”(如先比身高,再比发型,最后比服装),学习 “有序观察、分类比较” 的思维方法,能从对比中归纳 “哪些是相同点、哪些是不同点”(如 “我们都有两只眼睛,他是短发我是长发”),培养初步的分类与归纳思维。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观察自身与同伴特征”“记录比较结果” 活动,学习 “按‘整体特征(身高)→局部特征(头部、手部)→细节特征(五官、手指)’的顺序观察”“用简单符号(如身高线、发型简笔画)记录差异” 的方法,提升 “有序观察、规范记录” 的探究实践能力。 4. 态度责任 感受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体会个体差异的美好;在观察比较中养成 “尊重事实、如实描述差异” 的科学态度,愿意主动关注同伴的特征,增强人际交往中的观察力与包容心。 教学重点 明确观察比较的常见维度(身高、发型、服装、五官、手部特征),能从 2-3 个维度说出自己与同伴的差异; 学习 “有序观察” 的方法,如先观察整体特征(身高),再观察局部特征(头部、手部)。 教学难点 突破 “只关注明显差异,忽视细微特征” 的认知局限,能观察到 “眼睛大小、有无酒窝、手指长短” 等细微差异; 用完整的简单句子描述 “从某一维度发现的差异”(如从 “他比我高” 提升到 “在身高方面,我到他的肩膀,他比我高”)。 教具准备 观察比较维度图(身高、发型、服装、五官、手部特征的图文示意图)、身高测量尺(贴在墙上,标有厘米刻度,适合儿童身高范围)、PPT 课件(不同儿童的特征对比图)、“观察比较记录卡” 模板、彩色贴纸(用于标记相同点与不同点) 每人 1 张 “观察比较记录卡”(印有 “我的特征”“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