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9860

六年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I赋能优秀教学设计循环结构

日期:2025-11-04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380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六年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I,赋能,优秀
  • cover
六年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I赋能优秀教学设计循环结构 设计理念: 1.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 采用“理解→绘制→验证”三步教学法:先通过微课和小组讨论理解循环结构要素(循环体、循环条件),再动手绘制流程图,最后用工具验证,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技术赋能实践。 引入Flowgorithm工具验证算法,将理论转化为可视化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用海螺AI生成视频搭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AI助手“慧小星”辅助任务发布,提升课堂互动性。 3.思维与价值观并重。 不仅教授算法知识,还通过案例(如饺子导演追求极致的精神)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将循环结构中“坚持迭代”的思维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材分析: 本课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信息科技五年级第9课《重复操作用循环》和浙江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循环结构》的内容设计。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体验算法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从中理解循环结构的要素与概念。 课程创设了生活中的循环活动情境,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教学活动:理解循环结构、绘制循环结构流程图、验证循环结构。这样的安排从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循环结构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1)熟练掌握算法的概念,描述方式以及顺序结构、分支结构;(2)在二年级数学中《重复的奥秘》、四年级美术中《重复之美》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重复,但是对于算法中的循环结构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立足学生生活,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本节课知识。 2.心理特征:六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学生处于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于身边的循环现象所蕴含的循环结构的思想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但理解上有困难。因此,需要借助微课、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学习兴趣,让课堂学习更加灵动有趣。 3.基础差异:学生信息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小组探究、组内互助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目标: 1.说出循环结构由循环体和循环条件两个要素组成。(信息意识) 2.知道循环结构的呈现方式可以表述为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信息意识) 3.会用自然语言描述循环结构,能绘制出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的算法流程图。(计算思维) 4.应用算法流程图描述生活中循环现象。(计算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循环结构的组成要素,知道循环结构的分类,会用自然语言描述循环结构。 难点:能根据需要,应用算法流程图描述生活中循环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学习单、Flowgorithm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邀请课前演讲者上台组织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循环现象背后的规律,引出本节课主题并张贴板书“循环结构”。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巩固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初步感知,明确方向。 1.播放循环结构微课,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根据学生回答张贴板书“循环条件”“循环体”及含义。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结构;通过交流分享,促进学生对循环结构组成要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共探循环。 活动一:理解循环结构。 1.AI慧小星介绍活动一,邀请学生解读活动要求。 2.组织小组活动,巡视小组讨论情况。 3.邀请小组上台分享研究成果,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梳理循环结构的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