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4778

1 消息二则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446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 cover
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能准确判断消息的结构要素,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通过阅读文本和分析实例达成。 2.掌握迅速提取消息关键信息的方法,能概括消息主要内容,概括要点准确、全面,语言简洁。 3.品味消息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学习消息的写作特点,从用词、造句角度赏析,模仿写作简单消息。 4.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伟大胜利,激发爱国情感,在课堂讨论、发言中体现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内容。 难点:体会消息语言特色,准确运用语言写消息。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则是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评价依据:观察学生的观看专注度,考量学生能否结合视频内容,准确阐述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初步认识。 评价理念: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在视频观看后的即时反应与思考,看重学生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初步感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所见所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评价意图:通过学生对视频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新闻报道的已有认知,明确学生在理解消息文体前的知识起点,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做到因材施教。 (二)任务一: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字音词义: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g) 溃退:(军队)被打垮后而后退。 督战:监督作战。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抵挡。 评价依据:检查学生书面预习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是否准确标注字音、规范解释字词义,对作者简介的整理是否全面、有条理。在小组或全班关于基础知识的讨论中,观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评价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认识到不同学生在预习效果上存在差异,不以单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注重发现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 评价意图: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习目标,掌握字音、字词义及作者简介等内容,为课堂教学的推进提供学情依据。引导学生重视预习环节,认识到认真预习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 任务二:积累,知新闻。 关注课本单元导读、任务一和任务三内容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新闻?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各指什么? 2.新闻的三特点是什么? 3.消息的“六要素”“五部分”分别是什么? PPT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