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 《我爱我们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爱我们的祖国》是一年级语文入学教育的核心篇目,承接第一课《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知,聚焦“爱祖国”的情感深化与认知拓展。课文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祖国的标志性元素如五星红旗、天安门、长江、黄河等,内容贴近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直观展现祖国的辽阔与美好。教学内容核心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感知祖国的“大”与“美”,通过具体事物建立对祖国的具象认知;二是激发“爱”的情感,让学生从“知道祖国”过渡到“喜爱祖国”,理解“爱祖国”可体现在尊重国旗、说好中国话等日常小事中。此外,课文隐含民族团结、文化自信的启蒙,为后续学习家国主题内容筑牢情感与认知基础,兼具语文工具性与思想教育性。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通过前期学习建立“我是中国人”的基础认知,对国旗、天安门等符号有初步印象,但对“祖国”的理解仍停留在具象事物,缺乏对山河、文化、成就等维度的系统感知。学习能力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需依托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语言表达以短句为主,难以完整描述“爱祖国”的感受。情感层面,民族自豪感处于萌芽状态,易被生动场景激发,但对“如何爱祖国”的具体行为(如爱护汉字、尊重文化)缺乏认知,需通过生活化案例引导理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长江和黄河,知道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 2.通过观察图画,听读词语、句子,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长江和黄河的相关知识。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评价。 字词内容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及课文朗读和主要内容的理解情况,评价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家叫什么名字吗?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的?”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初步认识。 教师展示五星红旗和北京天安门的高清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国家象征的庄严与美丽。 学生认真观察五星红旗和天安门的图片,注意颜色、图案和建筑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五星红旗和北京天安门等国家象征的认识和理解。 二、品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确保发音准确,语速适中。 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老师的发音和语调。 2.分句教学:将课文分成若干句子,逐句带领学生朗读,强调关键词和句型的发音。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独立朗读课文,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3.纠正发音: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纠正发音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相互纠正发音,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体验和表达爱国情感。 三、展示分享 教师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多媒体视频,师设问,如“长江和黄河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激发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通过讨论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讲解 1.简要介绍五星红旗和天安门的历史意义,五星红旗代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学生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看到五星红旗和天安门时的感受。 2.简单讲解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等,帮助学生构建对这些自然景观的认识。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