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3210

第8课_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41页)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729452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8课,三国,隋唐,文化,课件,41页
  • cover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发展的思想 时期 儒学 道家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 呈现繁盛之势 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 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东汉末兴起 的本土宗教 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 在民间广为传播; 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有反佛现象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有何特点? 多元共生 有新现象 相互融合 创始人: 尊奉: 东汉末年 诞生: 创始人: 传入途径: 佛教寺院: 两汉之际 约公元前6世纪 产生于古代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丝绸之路 洛阳白马寺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黄帝和老子 神仙方术 四川成都青城山 河南洛阳白马寺 相传,青城山是张陵修道传教的地方。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佛教 道教 道教兴起 佛教传入 封建国家大分裂,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 政治上: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为主;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 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经济发展迅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思想上:儒学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学习聚焦 宗白华先生说:“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宗教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逍遥避世观念盛行 B.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C.艺术水平达到最高 D.文化自觉意识觉醒 .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历史纵横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