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提升课(一) 物质进出内环境过程中穿膜层数与物质含量的变化 例1 C [解析] 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至少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11层膜,22层磷脂分子。 例2 C [解析] 肌肉注射的药物首先进入的是组织液,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液,B正确;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错误;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 例3 A [解析] 正常人体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肝脏可以将血糖合成肝糖原,降低血糖,所以肝脏动脉端比静脉端血糖含量高,A正确;食物不断被消化吸收进入小肠毛细血管静脉端,此时小肠动脉端比静脉端血糖含量低,B错误;肺部动脉端含静脉血,静脉端含动脉血,肺部动脉端比静脉端氧气含量低,C错误;因血液流经肾脏形成尿液时尿素进入尿液,所以肾脏静脉端比动脉端尿素含量低,D错误。 例4 A [解析] 若M为胰腺,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正常情况下无论餐前还是餐后,B处的胰岛素含量均高于A处,A错误;在饥饿状态下,血糖含量较低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形成血糖,此时B处血糖含量高于A处,B正确;就餐后氨基酸由小肠吸收,血液流经小肠后,氨基酸的含量增加,因此若B处氨基酸含量高于A处,则M可能为小肠,C正确;只有当血液流经肺时,CO2含量才会下降,因此若B处CO2含量低于A处,则M为肺,CO2等气体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D正确。素养提升课(一) 物质进出内环境过程中穿膜层数与物质含量的变化 一、例析物质进出内环境的“穿膜”层数 1.氧气从外界到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分析 注:模式图中数字表示该处穿膜层数。 说明: (1)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的生物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2)同理分析,组织细胞中的CO2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外界空气中,经过的生物膜层数至少为9层(CO2主要在血浆中运输,不需进出红细胞)。 2.葡萄糖从外界到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分析 注:模式图中数字表示该处穿膜层数。 说明:进、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注意: (1)此类题目中,求的一般都是“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即经过的最短路径,所以组成管壁的细胞都按单层细胞处理,画出运输物质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即可进行求解。 (2)注意问题中“进入组织细胞”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区别,如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的生物膜层数至少为11层,而进入组织细胞则只为9层;还要注意问的是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还是磷脂分子层,如果是磷脂分子层则需要在生物膜的基础上乘以2。 (3)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分泌抗体、消化酶、蛋白类激素等,以胞吞的方式吞噬病原体等都不穿过生物膜,即穿膜层数为0。 例1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和磷脂分子层数分别是( ) A.5层和10层 B.10层和10层 C.11层和22层 D.12层和24层 例2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正常情况下,a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